Friday, November 27, 2009

缺失的教育環節


作為教育工作者兼佛弟子我曾撰文提出香港「教育」的一項缺失是在「環境教育」(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769)而究竟何謂「環境教育」呢如果「環境教育」在香港是一項缺失的話缺失的是甚麼呢如何可以改善呢現狀呢

 

我從日常法師的開示明白到「環境教育」的重要性。他一直視教育為「人類升沉的樞紐」[1]可想而知他對教育的重視。談世間的教育時日常法師指出學校教育以外的就是「環境教育」。原則上教育教導我們從物質和心靈兩方面著手令生活快樂。看看香港的「學校教育」再看看香港的「環境教育」很明顯我們缺失的是心靈上的教育。只要我們從每天張開眼的一刻去檢察我們從衣、食、住、行和娛樂接收的資訊看看與心靈提昇有關的何等缺乏便曉得缺失的嚴重性。而破壞心靈的卻俯拾即是一種持續不斷的破壞。 

心靈和物質的關係很微妙類似天秤的兩端但又不盡然。兩者缺一不可但又不是五十五十那種對等平衡。新儒學大師唐君毅在他的著作《心物與人生》裡指出「宙間不只有物質世界且有生命世界心靈精神世界。而且他們在全部存在世界或實在世界之地位尚居於高一級之地位。因而可謂是更富真實性之存在或實在。」[2]但事實上在現今的社會尤其在香港「心靈只是物質的一個奴隸物質是不斷地提升可是人的生活並沒有真正改善多少物質上面改善並不代表示他真正的快樂[3] 也就是說心靈和物質是並存的。如果我們問周圍的人相信他們都會認為心靈是重要的。但事實是我們在學校裡在我們的生活環境中心靈的培育卻是那麼缺乏環境教育尤甚。為甚麼會這樣的呢

物質環境

相對於心靈物質是外在的可以看得見觸得到並且相對地比較容易量化也就容易知道追求物質所「得到」的成效例如大小、多少、厚薄長短、高低等等。但亦由於這種二元的關係似是而非的對立價觀往往由此而生成為普遍衡量生命質素的標準。例如成敗、悲歡、貧富、貴賤、美醜等等。香港人常常面對的具體例子莫過於以房子作為貧富貴賤以至人生成敗的衡量標準。一般都認為大的房子比小的好或者被冠以豪宅之名的租金和售價就應該比較貴。也就是有錢才可以住大房子於是房子的大小成為身份的象徵也就是不同階級的認同。不少人為了擺脫貧窮的身份象徵遂以住進大房子便成為人生的目標目標達成就覺得人生是成功的快樂了。從來沒有問那種成功快樂的目標從何而來的。然後繼續追求一間比一間大一間比一間貴一間比一間豪的房子如此這般地渡過了一 生。正如日常法師所言「物質是不斷地提升可是人的生活並沒有真正改善多少物質上面改善並不代表示他真正的快樂[4]然而在日常生活裡推廣物質提升的廣告推波助瀾我們不由自主地被環境牽著走。環境教育使我們遠離了真正的快樂。

 

物質的價是外在的標準是假外求的他人為我們而訂定的外在的因素也就成為判斷快樂的指標。譬如副學士準備班不及副學士高學士不及碩士高碩士不及博士高博士不及後博士高等等。高學歷便成為人生的目標目標達成就覺得快樂了同樣地沒有問那種快樂的目標從何而來的。還有還有其他外在標準如知識形社會、創意經濟、世界級大都會、亞洲的紐約倫敦等等在在令我們以為世界的真相就是這樣。於是窮一生的精力去追趕世界的標準以為會追得到以為追到就快樂。再一次沒有問那種快樂的目標從何而來的。如是者外在環境似乎為我們的人生訂定了「按步就班的快樂發展藍圖」。我們只要看圖索驥便可以一生無憂結果是營營役役一生無休。 環境教育對我們的影響莫過於此。 

心靈環境

相反心靈雖然存在但由於看不見觸不到於是很容易被忽略以至被否定。當中受到破壞的程度也不容易檢察遑論受環境影響而引來的深層微妙變化。環境的拉力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地強大相對地我們的心靈是脆弱得無招架之力的。我們經常說的「我們的弱小心靈」是千真萬確的。脆弱的原因是我們不單只沒有好的環境去培育我們的心靈自己亦不懂得保護它就是連檢察心靈的能力喪失了也不自知。或者自小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建立這種意識。不自覺地我們經常把這脆弱的小東西曝露於槍林彈雨的日常生活環境中。譬如每天我們不能自己地接收撲面而來的資訊也無能力過濾淨化。尤有甚者在網絡世界日漸與真實世界融合之下我們絲毫沒有反思地利用 Web2.0的方便上載各式各樣不知誰人合用的影像和文字訊息同時「分享」再「分享」接收到的訊息。在同一天裡不難接收到同一訊息不下十次之多。另一方面我們惟恐自己不能即時接收到「第一手」消息而不斷上網弄得自己營營役役惶惶不可終日。原來第一個受訊息衝激的是自己它的影響力猶如子彈般射入我們的心靈我們的心靈被環境牽引得千瘡百孔還誤以為自己有自主權去適當地運用科技追上時代建立美好生活環境。只要想想電腦商每次 upgrade 其屬下產品時不論軟硬體),我們不能不緊跟其後切換家裡的設備否則會落後於人而搭不上嘴接不上線。以至Facebook 每次更新平台每次都有人用新的平台創造反對新平台的組群一面在使用一面在反對使用直至三兩天的短時間內反對聲音自動消融在新的平台和舊的被動心理之中。這不是被環境牽著鼻子走是甚麼呢我能這樣肯定是因為我就是這種不能自己的用家之一啊生活在如此的環境之下我們無時無刻都有著一份無力感感覺到自己不足經常要自我增升呢。那種感覺可以是一種自我推動提昇的力量無奈環境的拉力牽動增加的往往是外在的物質價例如新的電腦軟硬件、多一張證書文憑、銀行存款增加等等。再一次我們為永遠不能滿足的慾望而花費心神和時間緊跟環境 對自己的「要求」。

貪得無厭的惡業

佛家強調「業決定一切」我們現在面對的缺失是香港人和全世界的先進社會的共業。只要檢察自己的日常生活就知道心靈的缺失是每況愈下我們卻視若無睹 「照常」生活幫助共業的增長。面對這個龐大共業由個人生活的小節以至世界性的問題的確個人是無能力扭轉的。但不能連一點自覺反省也沒有。看看 金融海嘯就明白。世界上有那麼多有智慧的人遇到世界性的災難竟然沒有人有方法去阻止和挽救反而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然後追討損失。只有極少數的人承 災難的真正原因是人所共知的貪得無厭人心敗壞。那不是少數人的心啊而是你我都有份的罷日常法師說得好「這個業的真正的主導者是甚麼我們的理念[5]  是嗎就以香港為例我們撫心自問我們的生活理念是甚麼呢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經濟開始發展至今由殖民政府至特區政府由草根庶民至億萬富豪莫不以穩定經濟為目標進步發展為提高生活水平的金科玉律。我們 的生活理念原來都是向好的方面的我們都希望活得開心而已。為何不知不覺地變成以物質為主的無限擴張呢為何多一些、大一些、豪一些再多一些、再大一 些、再豪一些等等理念會充斥在生活當中呢你多一些我大一些他豪一些有甚麼不好呢為何我們的理念會導致全球性的「心的災難」呢我們都是為了生活好一點快樂一點這是沒有錯的。但用的方法錯了對真正快樂的定義不清不楚就連生活理念的方向亦也攪錯了那都是環境教育教導我們的。 

「王」與「霸」

日常法師在一次跟教育工作者的開示提及到「王霸」的社會現象[6]。他指出「理想國」、「人間天國」、「大同世界」等社會家國理念都是很好的。更有政府大力推廣德、智、體、群、美並重的五育。但到後來通通都變成口號。法師說得好那些口號原來的宗旨都是好的崇高的。然而要真正達成宗旨是要「『正心誠意』從你自己開始『修身齊家』再推廣開去然後『治國平天下』這是你的德化你德行自然能春風化雨這個精神叫做『王』」。也就是「以德行仁者王」現在社會上下由個人的生活、學校的老師、公司的員工、政府的官員等等做事方法卻是「以力假仁」。宗旨不是不知道只是自己做不到只有以自己的「權」和「力」去使人降服。

 

目下的香港環境不同的口號圍繞著我們甚麼「發展與保育並重」、「創意產業」、「讀書不是求分數」、Asia’s World City 一大串。各項推動社會發展的方法莫不是霸王硬上弓式地以「力」去推行把內涵諸腦後而不是「正心誠意」地修自己的身助人齊家為人著想的王道精神。結果如何呢如法師所言「弄到最後都變成一個口號。」

 

在這種「口號」環境裡我們個人的生活也決少了內涵。甚麼「第一桶金」、「第一個一百萬」等曾幾何時都是我們社會的主流口號和價觀。擁有第一桶金和一百萬的內涵為何則沒有人去問個究竟。如是者我們的生活就被環境牽引著隨波逐流地一日過一日。轉眼間一生過去。回過頭去看才發覺一生白過。原因是我們沒有攪清楚口號化生活的理路。法師說得好「當我們真正了解這個理路以後那我們走下去這條路就可以走得通了否則的話儘管我們有信心走不通的。」他更指出在「霸」的階段那個崇高的宗旨和目標依然存在只是以口號的形式出現罷了。但如再錯走一步揚棄「王」之後再推翻「霸」的話我們的社會就會墮進「蠻夷」的末路那麼我們就沒有改善的機會了。法師說「『霸』是有機會增上「蠻夷」是沒有機會的」。但是只要你一談恢復固有的文化甚麼等等的話大家都厭棄你是不是現在普遍的這種狀態世間都有如果有大家記住我們已經快到了這個「霸」被推翻必須要用「野蠻」的方式來作為主流的時候了」野蠻的問題是「它永遠只能這個樣的」沒有提昇的可能。  我們不為意地一點一滴去改善自己的物質生活用的是以力假仁的方法忽略了心靈的培養最後導至世界坍塌。然後我們最著緊的是救市而不是救心。目下香港的房地產又聞「逆市奇跡」之聲更有專業人士出來否認泡沫之說。再一次環境教育又在無聲無息之中發揮作用。人心就是如此一次又一次的被自己的貪欲徵服。我們可預見另一次災難來臨的同時總會自欺欺人地相信受害的不是自己而希望逃避自己有份製造的共業網。可以嗎可以的。正確的做法是把持正念的宗旨和目標先修好自己認清環境教育的真相和理路轉染成淨。否則下一步我們會走上去野蠻之路邁向滅亡之不歸路。

 

與一切「有心人」共勉。

 

參考書目

福智之聲出版社),日常法師講述),2008教育人類升沈的樞紐。台北福智之聲。

唐君毅2002心物與人生。台北台灣學生。

 

 

備註

[1] 福智之聲出版社),日常法師講述),2008。教育 人類升沈的樞紐。台北福智之聲。頁12

[2] 唐君毅2002。心物與人生。台北台灣學生。頁166

[3] 同註1。頁12

[4] 同註1。頁13

[5] 同上。頁45

[6] 同註1。頁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