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26, 2009

工作坊第一節(續):20/80

課堂論及資源分配的議題,我不其然想到多年前聽聞的20/80關係。有研究指出,世界上20%的人享用著全世界的80%資源;其餘的80%則只能享用20%。驚人的比例!對不對?於我而言,最令我不舒服的反而是,那20%的資源必然是由那20%的人「剩餘」下來的。也就是說,最好的80%資源供應給20%的人。


一個很好的例子是電腦的普及。我們一般都以為,由於電腦的種種好處,例如硬件和軟件的售價越來越低、功能越來越多、介面越來越 user-friendly、體積越來越細、重量越來越輕等等,那就越來越人使用電腦。然而,當我們嘗試穿越眼前所見、心裡所想,靜心地把情景拉闊,想想一部電腦的裝篏過程。電腦的結構是非常複雜的設計,裝篏一部電腦需要一條分工細、工人多的生產線。要保持具競爭力的售價,成本就自然要有低減到低。故此,裝篏廠房必然設在租金低人工平的,大家都聽說過的落後地區。我們難以想像那些工人下班後回家 check email 或在 Facebook update 自己的 status 或者在自己的泊講述工作間的體會,因為那些落後地區的生活條件可能低至沒有電力供應,更不用說上網的閒情了。


故此當我們眼見已發展地區越來越多人用電腦就以為看到真相的全部,那就大錯特錯呢!真相是,越多人用電腦就需要更多廉價努動力去滿足市場需求,結論是越來越少人有機會用電腦。


尤有甚者,因為產地來源標纖可以提高產品的售價,有些行業,例如時裝,會從落後地區輸入努工至先進國家的偏遠地區的(第三世界水平)廠房工作,例如意大利的間小鎮或島嶼,好讓時裝產品可以名正言順的釘上「Made in Italy」的標纖。很明顯,在這種生產思維之中,貨物比人重要。


在全球化的迷思底下,每個已發展都市背後都最少有一個第三世界支撐著。香港的第三世界(眾數)是那些地方呢?我們家裡剩餘的20%是甚麼呢?我們如何處理這20%的(過剩)資源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