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February 19, 2009

回應 Marsha 之三: 宗教教條化

我明白你對「把正念設計與佛法連繫得太深,反而會阻礙了正念設計的傳播和發展」的憂慮。你擔心的是宗教問題。我猜測,那是宗教教條化的問題。把正念設計套在教條化的宗教框框的確會使人卻步。我也曾被教條化的宗教嚇跑,不只一次。


每個宗教都有教條,否則不成「教」。但是,若果執行的人以僵化的形式去應用教條,就是教條化,就沒有人喜歡的了。很多時候,因為自己對宗教的有限理解,包括自己相信的和其他的宗教,以唸口黃的方式去接收宗教內容,而變得正面地或負面地僵化。這回事很難攪。就以我淺淺的學佛經驗為例,短短的一年多的觀察,已深深體會到宗教在世間的傳授和應用的困難。班裡的學員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教育背景、以至宗教,年齡有別,人生閱歷不同,上課時的情緒狀態亦有異。跟我們學生的情況差不多,只是有些差異比較細、有些比較大。在這樣複雜的處境下,帶班的學長經常要費神費力把課文(與及法師的開示)稀釋,希望大部份的學員明白學習的內容。在稀釋的過程中,少不免有自我詮釋的情況,就是學長們無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簡化了的,或複雜化了的,以至口號化了,正如我們平時教書一樣。然後是學員的主觀接收了,又是一個相似但不一樣的極複雜過程無可避免地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或簡化了的,或複雜化了的,以至口號化了,正如我們平時學習一樣。死未!


教與學的,都要有這種醒覺,這叫同理心吧。這樣,大家才能夠相互理解,對宗教的寬容度就輕鬆多了。


一行禪師和日常法師,作為推動者,對我的啟發是,他們都有著看透問題核心的能力。身邊的朋友,有這種能力的也不少。分別是,兩位法師擺脫了世間的法則簡單點說是只管個人利益的法則,心裡想的、口中說的和身體力行幹的,都是為眾生而想、說和做。最後,得益的不只是眾生,還有自己。這也是老生常談的所謂放下。看到問題核心的人多,能放下的少啊!我自己都未得 : (


不少人說過,佛教是宗教,也是生活的態度。我們的生活中充斥著設計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選購,以至製造設計品,所以,生活本身也是一個設計的過程。我們以怎樣的態度去創作、面對、選擇、使用與及思惟設計,就是「正念設計」要處理的。若然,把「正念設計」作為佛法和設計在生活層面上的融合,在創作、面對、選擇、使用與及思惟設計的過程中,如何利益眾生(沒有你我之別為基礎),「正念設計」就是一種修煉心性的實踐。修煉要時間,更要按步就班,不可能一時三刻一步登天。況且,一項新的設計,也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正念設計」的推廣和發展也需要按步就班。


要避免你的憂慮,我相信,只要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要用教條化和口號式的方法就是了。其實,這是教學的原則吧。不幸的是,種種教條和口號充斥在生活當中,設計教育也不例外。真箇是知易行難。另外,我們要幫助同學瞭解,腦袋裡的念頭(ideas)生起的過程和動機,念頭帶引出的情緒反應和感受。認識了自己的心性,才可一步一步的建立認清問題核心的能力,包括自己的問題。然後,才可以談創作設計。否則,只會弄出動機不明、方法有誤、選料不當、後果不能評估的到設計。那就是重複著現時市面上的問題設計罷了。


2 comments:

  1. kith,經你這麼解釋,我的想法也在修正。

    你把limitations看得更仔細了。的確,設計師不是救世主,能夠解決部分問題已是功德。反而是「心」的limitations(包括你所說的「貪」)把「眼睛」蒙閉,看不見問題。

    如果正念設計的推廣成為另一個lohas風潮(你所說的「教條化」、「口號化」),那才是我所擔心的「演變成為另一個自以為是」。但我所擔心的並不是你會把「正念設計套在教條化的宗教框框」。我想我的擔心已經不在你應負的責任範圍。(之前我有點想當然的以為你會明白當下部分基督教會的情況,是我不好。)部分基督徒對非基督教的宗教、或與他所認為的基督教教義不合的說法會很抗拒。那或多或少與教會的教導有關,例如教會會教導會友「認識」其他宗教(實質是在「指出」其他宗教的「問題」)、又要緊守己心(就是不要讓自己被那些「有問題」的東西影響離開神)等等。所以他們很害怕面對這些東西的,害怕這些東西會讓他們離開神。如果正念設計會成為課程的一部分,我擔心他們會不知道如何面對。會不會因為是佛教的東西而自動關上耳朵?會不會再出現那些自殺功課?會不會拿著福音橋小卌子硬要拉著你來傳福音?我不想看見這些情況,但除非你把正念設計切離宗教(這是不可能的吧,因為,如你所言,這是一種「修煉心性的實踐」。而「修煉心性」的法則,於你而言,在佛教),否則我看不到你能夠做甚麼。畢竟,問題不在你那方。

    我很幸運,在中學時就遇到好老師。她教我宗教科和中國文化科。她卻不會因為自己的教徒身份而避免談及其他宗教。我記得她在中化科給我們派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細細的解釋發音和內容。她教曉我的卻是對其他宗教的包容、欣賞、和平共存。我今天能夠平心靜氣跟你一起討論正念設計,我得感謝她。而能夠把你所說的自動tune台 (「修煉心性」多少是宗教的,若我不能從我的信仰中提取相同的理念,會好難「修」的),得感謝祂。

    我信神,我應該相信祂自有祂的美善、祂的安排,人只需盡力做到自己的最好,其他交給祂便行。只是,放手這門功課我一直都學不好…

    ReplyDelete
  2. 一般人都容易有偏執,看到一些事物便往往拿自己的概念套上去,看看對方可以如何如何歸類。一般一神教因為要分別一神與非一神而忙於比較,這些都是人類慣用線性邏輯思維的結果,一定要依據有限去推算有限,比較少創立無中生有、或以相對(類比)邏輯來思維。

    佛教的其中一個特點是破執,即對固有的概念提出懷疑,例如對人、神、現象等概念的破立。其實正是這一點,教條化便一定有礙思想突破,也非佛教之本懷。但也不能全說佛教沒有教條,但是教條的用意也是相對而各適其適,沒有絕對的守則。有道同枱食飯,各自修行,正是反映了佛教的有趣特點。

    明乎此點,才能理解禪修同創意藝術可以是相行並輔,而禪坐在一些企業更被鼓勵為引生創意的來源之一。所以把佛理中之正念思維入於設計,是幫助衍生創意大於規範及自限。放下、破執、無我想、利他心,同把自己交給神一樣,都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創造新事物的心靈寶庫。

    ReplyDelete